中国教育报客户端:黑龙江科技大学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革命家的教育情怀-能下分的捕鱼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黑龙江科技大学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革命家的教育情怀-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21-06-01  作者:韩静  资料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教师工作部)  浏览次数:次

5月26日,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刊发我校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的故事。现将全文转发,望广大师生能从校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黑龙江科技大学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革命家的教育情怀

他是“大海的儿子”,却在白山黑水间转战多年;他是工人阶级久经考验的伟大战士,被称为“红色工人彼得”;他怀着朴素的教育情怀,在煤城在矿山建立起一所所煤矿工人学校。他的经历为学校注入了红色基因,并代代相传。他就是黑龙江科技大学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

陈郁(1901—1974),广东宝安人,幼名陈旭贵。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和广州起义、省港大罢工的组织指挥者之一。在他长达5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先后担任过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委员、六届四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列宁学院中国民族组党支部书记、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辽西省委副书记、长春市委副书记、三五九旅政委、东北工业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国家燃料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长等党内外领导职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1947年2月,陈郁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同年5月,他倡导袁溥之在鸡西创办了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学校,也就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前身,陈郁个人兼任“名誉校长”。他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深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意义。因此,只要一有可能,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也要兴办学校,为革命培养人才。在战火纷飞的东北,陈郁在沈阳举办了工人干部训练班;在撤出沈阳的行军途中,他举办了“军政干部轮训班”;在长春停留不到一个月,就在伪满皇宫办起了“工人政治大学”;在北满剿匪作战紧张的情况下,他又在勃利创办了“青年干部学校”。

从1947年创建东北工人学校时起,以致后来陆续创办的若干学校,陈郁都亲自指导参与了学校的创建、校址的选择、领导班子的确定、师资的选拔、学员的招生等,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方法,为创建新燃料工业部的干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在共和国成立后,陈郁担任第一任燃料工业部长,他以一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激情,以革命家的战略思维,紧跟时代要求,提出教育思想,发展矿业教育事业。陈郁发现,在中国各条战线的工人中,煤矿工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最低,文盲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他下决心要“尽快改变这种状态”!1950年,陈郁在关于提高教职工文化技术水准报告中指出:“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准,壮大技术力量,是社会主义带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陈郁重视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教育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他在不同场合不只一次提到:“兴办教育事业,不能仅看成是职工的福利事业,而应当成为生产投资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文化技术的工人和没有文化的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

据统计,到1952年,在陈郁的领导下,燃料部共办起了285所业余学校,54%的职工参加了文化和技术学习。到1953年,煤炭管理总局管理的大专院校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专)4所,卫生学校2所,管理学校1所,技工学校4所。形成了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函授、夜大、职工业余学校、工人速成中学、工人速成班等多样的办学类型,初步形成了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教育格局,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恢复、发展和后来的腾飞做好专门人才的准备。他创建了新中国煤炭工业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体系;他勇于创新,充满激情,对国家的煤炭教育蓝图积极谋划,努力实现;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他走到哪里,就把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的学校办到哪里,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陈郁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到革命战争、生产建设、教育事业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的教育思想、办学精神;共产党员的优秀质量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学校初建,还是在以后的发展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动力源泉。

赓续红色史脉,凝练学校精神

建校74年来,不论是在战火弥漫的岁月中,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校始终坚持追随陈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脚步,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精神引领师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始终坚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能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基石。多年来,学校在对红色精神和煤炭精神的传承和探索中凝练出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科大人,扎根煤炭,无怨无悔。从建校以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干部从这里奔赴全国。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学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干部,因此学校一度被称为“中国矿山干部的摇篮”“煤炭工业的脊梁”,在中国煤矿工业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47年在鸡西创办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更名为黑龙江矿业学院,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但学校因地域环境局限,发展一度受阻。由于学校地处高寒边境的山里,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许多优秀的教师‘雁南飞’了。“那时学校进口不畅,出口不通,就好比在沙漠中前行的驼队,没有水分,濒临死亡。”是坐以待毙还是寻求生路?2000年,学校领导班子抢抓“高等学校可以到异地合作办学”的机遇,当机立断,决定搬迁到省城哈尔滨。2003年,学校实现了从煤城鸡西到省城哈尔滨的主体迁移。2013年完成了更名大学的历史使命。做到了牵校不拔根,更名不改姓,在百年糖厂的一片废墟上从无到有建成了今天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坚持两地办学的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大人为学校发展建设付出了汗水、泪水、血水甚至生命。一代一代的科大人早已将陈郁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赋予我们的红色基因深植于血脉之中。

传承红色基因,增强育人优势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高度重视用红色文化涵育人才,积极打造“江畔朝阳”特色文化品牌。立足学校地处松花江畔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汲取水之灵气,喻“奔涌不息、兼容并包”之气度。通过“校歌传诵 主题教育 基地教育 文化活动 实践育人平台 沿江景观带”六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使其成为真正的校园文化名片,文化育人的辐射源,在引导学生成长、激发学生成才、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品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学校《打造“江畔朝阳”文化品牌 建设优良校风培育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注重用“江畔朝阳”特色文化育人》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中开展红色教育,使之成为师生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同时,还通过思政课将红色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构建起覆盖全体师生的校史校情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的传承变为科大人的自觉行动,并积极落实、落细在办学发展的方方面面。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讲好党史故事、讲好科大党史故事、讲好煤炭精神故事”系列活动。党委宣传部在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科大党史故事”专栏,以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讲述了以学校奠基人、名誉校长陈郁、首任校长袁溥之等为代表的、在学校发展各个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故事,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在身边的党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离退休工作处党委筹备成立离退休老同志党史宣讲团,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围绕“老一辈革命家情怀与党的第一所煤矿学校诞生”等专题讲述科大党史故事,感受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管理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学党史知校史,当先锋做表率”主题宣讲会,将党史与校史高度融合,从校园建筑设计变化、办学成就与德育工作模式、历史文化历程等方面解码科大的红色基因,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激励广大学生在红色校史中砥砺前行。

快速导航
快速导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