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洪秋教授理论文章-能下分的捕鱼

《经济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洪秋教授理论文章-能下分的捕鱼

时间:2019-08-29  作者:  资料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次

8月28日,《经济日报》理论专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洪秋教授的理论文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个维度》。现将全文转发,以便学习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70年的历史进程,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发展,也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推动力。可以说,这种推动力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五个维度的交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实践、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人民性,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坚持不等于固守,基本原理的应用要与具体条件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虽曾遭到挫折,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着眼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进行理论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基本国情,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以最主要的时代问题为切入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就是研判社会现实和找出矛盾点。在此基础上,保持头脑清醒,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立足社会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解决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问题,围绕时代主题进行理论思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而在科学把握现实矛盾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进行初步理论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指导。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时代需要回答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时代呼唤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问题是客观的、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是理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新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因此,理论创新不会止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会结束,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赋予理论以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实问题催生理论,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问题与理论的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实现人民的愿望要求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理论标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从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提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思考问题、做出决策,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人民立场,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在70年间得到显著改善。

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断审视历史和总结历史,在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中提升对规律的认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崭新的课题,在探索中不可避免会遭到挫折。正是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理论创新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过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反思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事实证明,对历史的反思为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高度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己信仰的理论的科学确认。理论自信不是盲目的,是基于对理论的科学把握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理论自信,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或放弃,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共产党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理论的发展会指导事业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总之,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实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系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快速导航
快速导航
网站地图